以太坊試圖建構的並非僅是更有效率的執行層,而是一個能夠相容於多種虛擬機器的模組化架構。
(前情提要:EVM該退場了!Vitalik提案改用RISC-V,ZK證明效能可提升百倍以上 )
(背景補充:以太坊基金會滅火:Vitalik的「去EVM提案」影響力很大!但最終由社群決定 )
有朋友問我如何看 @VitalikButerin 提出用開源的 RISC-V 指令集架構替換以太坊虛擬機器 EVM 位元組碼的激進方案?本質上,就是以太坊正醞釀一場以 ZK 技術為主導深層次的技術變革。
來,我來梳理下背後的戰略邏輯:
1)首先,Vitalik 提出將 EVM 替換為 RISC-V 的觀點其實並不新鮮。早在提出 Rollup-Centric 擴容戰略時,他就已經暗示過類似思路:讓符合條件的 layer2 都可以成為主網的執行層,而 EVM 從協議層降級為「編內」Rollup 執行客戶端功能層,成為眾多 AltVM 之一。
這一轉變的實現關鍵在於 RISC-V 作為更底層、更通用的指令集架構,能夠為 zkVM 提供統一的「硬體」基礎,從而使各種不同的執行環境能在同一框架下高效執行。而這一架構變革必須建立在以太坊完成底層 SNARKs 化部署的基礎上,因為只有當 ZK 技術能夠大規模應用於狀態驗證時,這種模組化的執行層架構才能在保證安全性的同時實現效率提升。
2)老實說,以太坊的這一戰略調整乍看有「破釜沉舟、回爐再造」的魄力,但深層次剖析,執行層的可替代性其實是以太坊這類老牌強共識公鏈的必經之路。面對 Solana、Sui 等新銳公鏈憑藉極致 TPS 形成的技術衝擊,以及大量 EVM 相容鏈的市場分流,以太坊選擇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
因為,純技術指標對比下,以太坊的 TPS 確實難以與 Solana、Sui 等新公鏈抗衡,但在三難困境中,以太坊始終堅守安全性和去中心化這兩大核心價值,同時維繫著無可匹敵的生態繁榮度和開發者群體。
若以太坊嘗試用 RISC-V 這一開源指令集架構來提升執行層效率,特別是在 ZK 證明方面預期可帶來 50-100 倍的效能飛躍,這種在不犧牲根基的前提下迭代執行層的策略,既保留了以太坊的核心優勢,又直面解決其主要短板,何樂而不為?
3)不過為新提案興奮喝彩之餘要明白,EVM 向 RISC-V 的轉型絕非一蹴而就的工程。從技術實現路徑看,這一變革很可能需要等到 ZK-SNARKs 技術實現規模化部署後才能全面推進。
相較於過去幾年以太坊核心層面的重大升級(如從 PoW 到 PoS 的共識層升級),理想情況下,整個過程需要嚴謹設計,廣泛測試和強大社群支援,估計至少需要 2-3 年的週期。
然而,Vitalik 在提案中強調了向後相容性,或許現有 EVM 合約將通過 RISC-V 直譯器執行或並行支援機制繼續存在,這對於減輕開發者和使用者的過渡成本至關重要。這種漸進式變革策略,也是以太坊作為安全去中心化老公鏈必然要具備的穩健戰略迭代風格。
在我看來,Vitalik 提出 RISC-V 替換 EVM 的提案,不僅是簡單的技術架構調整,而是以太坊面對高效能公鏈競爭的主動應對革新策略。這一提案與以太坊路線圖中的 Verge、Purge 等升級緊密相關,本質都是圍繞底層 SNARKs 化展開,目標是建立更高效、更靈活的執行環境,以支撐未來多元化的應用場景。
之前, @drakefjustin 透露以太坊基金會將向 zkVMs 專案投資數千萬美元,毫無疑問,zkVM 確實是以太坊未來的核心敘事之一,以太坊試圖構建的並非僅是更高效的執行層,而是一個能夠相容多種虛擬機器的模組化架構。這次 RISC-V 替換 EVM 的討論可能只是一個開始。
📍相關報導📍
一文了解以太坊 Pectra 升級:各項 EIPs 全解析
拋棄礦工成ETH敗筆?分析:2022年以太坊轉向PoS後「資金關注越來越低」
一家獨大到四面樹敵,以太坊到底還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