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本週釋出一部新影片,專家指出近期金融市場的動盪不僅僅是股市的拋售潮。更深層的警訊在於,投資者似乎正普遍地從美國資產中撤離,這股趨勢若持續惡化,可能對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構成嚴重威脅。(前情提要:今夏未爆彈:5 月後川普就有權「開除鮑爾」控制美國聯準會降息? )(背景補充:鮑爾粉碎降息希望+輝達晶片遭管制,比特幣跌回8.4萬、美股再遇猛烈拋售 )
本文目錄
金融市場對川普關稅的反應為何令人擔憂?財政赤字火上澆油惡夢情境:失控的連鎖反應美元之後,誰主沉浮?
美國總川普近期的關稅政策導致包括美股在內全球風險市場下跌、債券殖利率上升、美元下跌。而這三件事同時發生對經濟學家來說是一個危險訊號,川普是否正對美國經濟造成了永久性的傷害?
《TheEconomist》本週釋出一部最新訪談,經濟學人編輯 Henry Curr 分享了他擔憂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根基正受到侵蝕,恐釀成系統性風險的擔憂,以下動區為您將重點整理如下:
金融市場對川普關稅的反應為何令人擔憂?
Henry 指出:近期金融市場的動盪不僅僅是股市的拋售潮。更深層的警訊在於,投資者似乎正普遍地從美國資產中撤離,這股趨勢若持續惡化,可能對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構成嚴重威脅。
要知道,當前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乃至於全球經濟的運作,很大程度上都建立在美元的這一特殊地位之上。
自從美國總統川普在四月初宣布所謂的「對等關稅」以來,全球股市經歷了大幅下跌,這已是眾所周知。然而,更令人擔憂的信號是美國公債與美元同時遭到拋售。
通常情況下,當美國公債殖利率上升時,由於持有美元購買美債能獲得更高回報,美元匯率也會隨之上漲。但現在的情況是:公債殖利率飆升,美元卻不漲反跌。這種反常現象顯示了市場對美國資產的普遍拋售和信心流失,是一種「逃離」的跡象。
這種動態更常見於新興市場,或是如同英國前首相特拉斯(Liz Truss)短暫任期內因災難性「迷你預算」所引發的市場潰敗。這強烈暗示,投資者可能已開始要求美國資產支付「風險溢價」。外國投資者,主要是私營部門的投資者,持有高達 8.5 兆美元的美國國債,若這些投資者開始拋售,將進一步推高美國的借貸成本。
財政赤字火上澆油
除了貿易戰的紛擾,另一個加劇市場憂慮的因素是美國國會正準備進一步放鬆財政。國會不僅打算延續川普第一任期的減稅政策,甚至可能加碼。
根據「聯邦預算委員會」(Committee for a Responsible Federal Budget)的評估,其通過的預算框架在財政寬鬆方面極具侵略性,其規模可能超過川普減稅、新冠疫情刺激措施和拜登刺激計劃的總和。目前,美國的財政赤字已達 GDP 的 7%,這在經濟強勁時期是極不尋常的數字,通常只有在經濟危機時才會出現如此高的赤字。
如此大規模的財政擴張,足以引起債券市場和美元投資者的高度警惕。
令人費解的是,儘管市場警訊頻傳,川普政府內部似乎對此並不全然擔憂,甚至有高級官員對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抱持懷疑態度。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便曾公開表示,強勢美元如同對製造業工人徵稅,因為它使美國出口商品更加昂貴。
參議員 J.D. Vance 亦曾表達類似觀點。在「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圈子裡,確實存在一種聲音,認為儲備貨幣地位給美國帶來了巨大成本。政府高層公開質疑數十年來美國官方一貫「歡迎強勢美元、視美國為國際投資者安全港」的立場,無疑是在動搖市場信心。
惡夢情境:失控的連鎖反應
倘若當前的初步跡象持續惡化,最直接的後果將是美國公債殖利率繼續攀升。
由於美國身負鉅額國債(約佔 GDP 的 100%),殖利率每上升一個百分點,最終將迫使政府需要透過增加相當於 GDP 1% 的稅收或削減支出來支付額外的利息成本。這將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迫使國會採取緊急措施來穩定市場,其規模和急迫性可能堪比全球金融危機時期。
然而,問題在於,當前高度兩極分化的美國政治體系,是否有能力迅速達成共識,實施必要但痛苦的財政緊縮(例如削減社會福利)?如果總統否決相關法案,國會是否有能力以三分之二的多數推翻否決?
美國過去利用其儲備貨幣地位積累了高額債務,並在經濟強勁時仍維持驚人的赤字,這意味著一旦危機爆發,所需的政策修正幅度將非常巨大,對政治體系將是嚴峻的考驗。
與此同時,美國聯邦儲備系統(Fed)的角色也變得複雜。雖然聯準會幾乎肯定會希望介入穩定債券市場,但目前的環境與全球金融危機時不同。當時通膨並非主要威脅,但現在,部分由於關稅影響,美國通膨正在升溫,消費者通膨預期急劇上升。
此外,聯準會也面臨來自川普政府要求降息的壓力,明年聯準會主席的任命也將到期。更令人不安的是,一項可能削弱聯準會理事免於被解僱保護的法院案件正在審理中。這些因素都可能削弱聯準會獨立應對危機的能力,使其在穩定市場的同時,也必須避免給外界留下「為國會財政赤字買單」的印象。
美元之後,誰主沉浮?
若美元真的失去儲備貨幣地位,誰能取而代之?
Henry 認為過去數十年,人們總愛討論人民幣是否會取代美元。然而,考量到中國經濟的現狀、資本管制、缺乏獨立法治以及貿易戰的衝擊,人民幣在短期內難以獲得全球投資者的充分信任,也不具備成為儲備貨幣所需的法律和市場基礎設施。
現實情況是,存在許多美元的替代選項,但沒有一個能在安全性、流動性和經濟體規模上完全匹敵美國。歐元背靠龐大的經濟體,但缺乏統一且深度的資本市場,以及像美國國債那樣的共同發行資產。北歐國家的貨幣穩定,但經濟體量太小。日本自身債務沉重。瑞士同樣體量有限。此外,還有黃金等傳統避險資產,甚至加密貨幣也可能扮演一定角色。
然而,一個沒有明確主導性儲備貨幣的世界,將是一個更加不穩定的世界。
儲備貨幣的部分安全性來自於「所有人都認為它安全」的群聚效應。一旦這種共識瓦解,市場將變得更加分散,更容易出現從一種貨幣到另一種貨幣的擠兌和破壞性資本流動。這對建立在美元和美國國債「堅如磐石」信念上的全球金融體系而言,將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我們可能面臨一個過渡性的金融危機,最終進入一個資產停泊選擇更多元,但整體安全性和穩定性卻下降的世界。
儘管危機尚未完全爆發,美國政府仍有機會透過調整政策(如回撤關稅、進行財政修正)來穩定局勢。美元的地位短期內依然強大。然而,近期的動盪和官方言論無疑已經投下了懷疑的種子。即使短期內穩住陣腳,投資者可能已經意識到,類似的動盪隨時可能再次發生。對美元和美國國債的些許風險溢價或許將成為常態,信任的裂痕一旦產生,便難以完全彌合。
必須弄懂美債拋售的恐怖連鎖反應:從價格下跌到財政危機